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 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2-09


编者按:

2019年7月13日,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在荷兰海牙正式落下帷幕。让我们跟随1910赛队,一同走进比赛和他们的故事。从去年十二月决定参赛,到今年四月北京赛成功晋级海牙赛,长达七个月的时间,他们经历了哪些惊喜和意外呢?


作者: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1910赛队


有些地方,离开不知感触是知道它一直在那里等你;有些朋友,分别不觉悲伤是坚信之后一定会相聚。谨以此文献给ICC1910小分队最亲爱的小伙伴们以及我们在一起共度的时光。


01

合肥初识:你好ICC


决定报名参加ICC中文赛还是2018年12月的事情。起初是赵村长和我在省赛结束后的“一时兴起”:“打不打ICC中文赛?”“打啊!”于是我们立即“怂恿”了娜娜和艺凝,并在娜娜身体不好、妈妈不同意高强度备赛下,我仍然软磨硬泡“求”娜娜参赛。随后赵村长慧眼识珠,拍板决定唯一的学妹雪纯和社会与政治学院的占苏晨同学加入,这支队伍便算“偷偷”成立了。之所以用“偷”字形容,是因为学院在此之前未曾参加过ICC中文赛,所以我们当时对能否获得院里的支持,顺利参赛是持有疑问的。当几个“小朋友”忐忑地站在院长面前:“院长我们可以去北京打比赛吗?”“可以是可以,但我就担心你们能找到专业指导老师吗?”“没事儿,我们自己慢慢研究一样可以的!”就这样,郭院长欣然同意,1910赛队诞生了。


(报名时看到这张参赛声明时只觉得好笑——我们第一年参加,完全没经验怎么可能去海牙……)


我们六个人,有五个都是“大四狗”,雪纯是唯一的大三“法考考研党”。六个人各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唯一的共性恐怕是:爱折腾。热爱折腾的性格也许是打破旧常规、作出新成绩的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它是促成迈出第一步的关键因素,但并不能保证你有充足的动力走到终点。毕竟热情这种东西,来的快去的也快。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要面对。


12月正式向组委会提交报名表后,距离寒假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此时团队四个人在外实习,学妹在复习期末,娜娜身体不适回家调理。无法聚齐的客观因素,加上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国际刑法领域带来的畏难情绪,让我们的备赛进程一度陷入僵局。但大家毕竟也是大三大四的“老油条”了,理论上还是有一定的自律性的,所以按照以往经验制定了备赛日程表,并信誓旦旦寒假回家后也会认真研读组委会提供的资料和学习检索方法,过年期间也要按时线上沟通汇报进度。但事实上整个寒假备赛进度严重拖沓,过年期间的线上案例汇报效率堪忧,对书状的撰写如同盲人摸象。这让大家一度对能否通过第一关文书书面审查,进入北京正赛都陷入了深深的怀疑,直到我们的远程教练——陈画婳师姐的出现。


由于国内研究国际刑法的学者和文献资料都较少,组委会考虑到备赛的难度,会给首次参赛的队伍申请远程教练的机会,因此,我们有幸遇到认真负责的陈画婳师姐。师姐本科法大毕业,在荷兰读的硕士,读书期间打过vis moot 和jessup,模拟法庭经验丰富,并且始终热爱国际法。尽管如今已做律师,但仍然心系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也因此愿意无条件做远程教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帮助我们这些“国际法小白”。在经历了寒假无效率的备赛后,3月回到学校,师姐便随时线上督促我们尽快完成书状的初稿,从而可以开始不断打磨(关于文书写作详细经验将在下文反思篇详细论述)。也正是在师姐的监督指导下,我们经过无数次正文的修改、脚注的添加、格式的调整……如期提交了检方、辩护方和政府方三方书状,也意料之中的通过脚注抽查和书面审查,成功进入北京正赛。


(1910赛队成功晋级正赛)


02

北京初见:赢得海牙入场券


从3月28日组委会公布晋级正赛名单,到4月19日比赛,我们有不到三周的时间为庭辩做准备。但此时娜娜、艺凝、赵村长和我都在学院统一要求的法院和律所实习,无法全身心投入备赛。因此权衡再三,我们还是一起向实习单位请了两周假,每天从早上9:00到晚上11:00呆在院办107的“小黑屋”里备赛,直到4月19日启程前往北京。


ICC中文赛各赛队的成绩是由“文书+庭辩”构成。相较于文书,庭辩环节我们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在经过六场比赛后,我们获得了团体最佳庭辩奖第三名、最佳政府方律师第二名和十佳辩护方律师第四名。不过也存在不足,下面将结合以上两方面进行一一展开:


最佳庭辩奖第三名


1、所讲内容烂熟于心


这里还有个前提基础:一定要坚信自己的立场、观点。打过模拟法庭比赛的同学都知道,一个赛题不可能只对一方有利,各方都有自己的有利点和薄弱点。针对有利点,自然是不能放手;而针对薄弱点,则一定要建立起一套自己深信的说辞。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更不用提说服别人了。坚定立场,坚信自己所说的话,才能在赛场上展现出一种自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比赛所必需的,也是评委所青睐的。


再谈熟悉程度。试想两个画面:一方参赛队伍全程脱稿,侃侃而谈;另一方时不时低头看稿,面对提问左翻右翻。抛开内容不谈,如果你是法官,对哪一方印象会更好?自然是对脱稿一方队伍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一定要充分熟悉自己所准备的内容,能背则背,越熟越好,这是由模拟法庭比赛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表演色彩所决定的。


2、要有坚固的法律基础


既然叫模拟法庭比赛,就必须和“法”沾边,抛开法律不谈就太不专业了。我们团队就是个反面典型。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是专门研究刑法方向的,事先也没有了解过国际刑法;甚至放眼全院,也没有一个能在专业方面给我们有效指导的老师。参加ICC的过程,完全由自己摸爬滚打(有点心酸,也觉得我们有点点厉害)。本身就没有底子,所以我们后期的备赛就是“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稍微经历点狂风骤雨就会崩溃、倒塌。参加北京赛的时候我们的这种体会并不深刻,因为评委大多来自律所,更为关注整个庭辩的表现力以及对案件事实、引用案例的了解程度,针对国际法专业问题并没有过多涉及。而到后面的海牙赛段,这部分的欠缺就完完全全暴露了。面对资深国际法学者、联合国工作人员、黎巴嫩特别问题法庭检察官,我们薄弱的法律基础被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再高超的辩论技巧、再稳健的台风也无法挽回颓势。所以,如果大家决定要参加ICC,想要打好法律基础,最好还是把国际公法、国际刑法看一看,基础知识补一补。


3、抓重点,有的放矢


赛场上陈述只有20分钟,反驳只有5分钟,不可能所有问题都长篇大论。有的地方点到为止即可,而有的地方则需要详细论述。这需要在撰写陈述稿的时候,就合理安排好各部分时间。通常而言,对自己有利的点、主要争议点是要多费笔墨的,而不那么重要的点以及对己方不利的点则说清楚即可,不必大费周章。在同样的时间内,让自己的立论更有信服力,更直接打击对方痛点、抓对方漏洞,就已经足够。切忌反驳环节一味价值升华。国内模拟法庭通常有总结环节,但是ICC的反驳环节绝不同于总结环节,反驳环节要求点出具体反驳对方哪个点,列个1234条,要的是直接干脆的回应,而不是兜圈子,上升价值,或揪着某一个点不放。例如,一味揪着人道主义干涉不放,说人道主义干涉怎么怎么好,安南是怎么说的,有的国际法学者是怎么说的,漂亮话一堆,是很好的总结,但绝不是合格的反驳。


赛后“六只国际法小白”和评委法官合影


颁奖后与我们的远程教练陈画婳师姐赛后合影


03

海牙逐梦:虽有憾,但无悔


(一)海牙备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去海牙,其实我们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大四党们因为身在毕业班,被毕业论文等等事项占据了整个五月。六月开始备赛,我们又因为资金问题和学院有了不小的矛盾,耽搁了两周多时间,差点直接弃赛(退赛申请都已经交给了组委会),最终因为涛哥、玲露姐的慷慨相助又重新回归比赛。此时已经是6月21日了,7月5号就得离开合肥踏上海牙之行,中间还有办签证、买机票、订酒店等等杂务,全程“散养”又资金有限的我们所有杂事只能分工手动DIY,留给我们的有效备赛时间两周都不到。


明知有很大可能一轮跪,还是决定一起去一趟,就当为这四年大学生活画个圆满的句号,也憋着一股气,一定不能让别人看笑话:看,挣扎有个什么用,最后结果不还是去不成,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乖乖听话,不要做无谓的抗争。更想拿个好成绩回来堵住一些闲言碎语。带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少年人的倔强,我们一起度过了“黑暗六月”。


到达海牙


回到备赛,海牙赛段第一轮是“一局定输赢”,12支赛队根据北京赛排名先后选择持方,庭辩积分前六名的将晋级第二轮。第二轮6支队伍再各经过两场比赛后,积分前三名的队伍将最终进入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庭,争夺冠亚军席位。我们再三权衡后,选择了第一场持方为检方。在海牙赛检方的准备环节,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重新阅读北京赛段、海牙赛段获得的所有检方书状,寻找其中运用出彩的权威性文件,并根据相应脚注追根溯源,对源文件进行阅读,并将有价值的论述添加到我队检方的陈述和回答之中。


第二阶段是检方的庭辩人赵村长、研究员雪纯和艺凝(艺凝原本在北京赛段是政府方和辩护方的研究员,临时服从团队安排,更换持方备赛对她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共同进行陈述稿的撰写——由于北京赛检方分数不高,这一轮我们决定对陈述进行较大改动——主要是研究员进行初稿撰写,庭辩人根据其口头表达喜欢以及对赛题的理解进行最后定稿。


第三阶段是庭辩人对陈述稿进行熟悉,研究员书写由北京赛以来正式比赛和模辩中评委提出的难度较高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名词解释类问题,并在书写完成后通过提问和模辩的方式帮助庭辩人进行记忆。


另外从第三个阶段开始,也即陈述稿定稿基本成型后,我们计划反复进行模辩以熟悉场上氛围。政府方和辩护方则在与检方一同模辩的同时,熟记个人陈述和己方“答题卡”。


(二)走进海牙:若如初见,一见难忘


也许是考虑到四分之三的赛队都是“陪跑”,而大家又难得来一次海牙,组委会在比赛时间之余,准备了丰富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相较于比赛本身而言,这一系列的经历可能对所有参赛选手的个人成长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1. 历史&现实  和平宫札记


海牙之行中最令人期待的行程之一便是参观和平宫。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关中唯一设在美国纽约之外的机关,也即位于荷兰海牙的和平宫。当“和平”取代“战争”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价值追求,越来越为20世纪及之后的国家和人民所认同时,“外交”和“国际法”的重要性也就愈加凸显。通过外交斡旋的手段、法律手段而不是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这本身,也就体现了对于和平的珍视,对于用法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实现国际正义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这便是和平宫命名的由来,寄予着人类对于和平的期望。


团队成员与带队老师在和平宫前合影留念


我们也有幸聆听薛捍勤女士讲座,了解国际法院的发展历程。而她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更为触动:“你们要学会问问题,中国的孩子们啊,很多都是别人说什么,听什么,而不会思考,不会自己问问题,哪天你们学会了问问题,也就可以了。”一语道破玄机,把教育的现状、学生的现状揭示的淋漓尽致。薛捍勤女士极具个人魅力,那一份果敢、睿智、从容、淡定,值得我们钦佩、学习。


薛捍勤法官正在向同学们介绍国际法院


参赛选手与薛捍勤法官合影


随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HCCH (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和国际失踪人口调查组织ICMP(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Missing Persons)的主要工作人员在和平宫与大家亲切交流。HCCH成立于1893年,是研究和制订国际私法条约的专门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因会议地址在荷兰海牙而得名。会议所通过的公约享有较高的信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统一各国国际私法发挥了较大作用和影响。前不久《外国民商事判决公约》刚刚通过,也离不开该组织的努力。而ICMP与世界各地的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司法机构、国际组织和其他机构合作,解决因武装冲突、侵犯人权、灾难、有组织犯罪、非正常移民和其他原因而失踪的人的问题。作为唯一专门负责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组织,ICMP积极参与发展机构和民间社会的能力,促进立法、社会和政治宣传,以及开发和提供技术专业知识,以找到和识别失踪人员。


HCCH主要工作人员正在向选手介绍最新通过的

《外国民商事判决公约》


诚然,之前对这些组织毫不了解,听过介绍后我们更加发现,自己对国际法的了解实在太浅薄。仅仅知道几个公约,几个组织,我们以为已经将国际法看了个大概,却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在做这么多事;而这些,都属于国际法。


参赛选手与HCCH和ICMP工作人员合影


2. 坚守立场&忘却国籍  对对碰之我行我思



在海牙期间,无论是与我们进行交流的前辈,还是交流所涉及话题,都和外交与国际法密切相关。国际法院的薛捍勤法官,前南刑庭的刘大群法官都兼具“大使”和“法官”的职业背景,现任中国驻荷兰大使徐宏大使也具有“外交”和“国际法”的双重背景。我们这次比赛的赛题案例也不单纯是一个国际公法问题,而是需要考虑《联合国宪章》的效力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在案例中扮演的角色,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这么多联系,难道仅仅是巧合吗?这时,无论是参加国际法的比赛,抑或是体验国际法的氛围、与兼具“国际法”与“外交”背景的人物的交流,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引发我们探寻“外交”和“国际法”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多时,终于在与薛捍勤法官、刘大群法官、徐宏大使的交流所得中找到了答案。薛法官讲道:“国际法会披上‘政治外衣’这种表述实际上是一个误用,事实上,国际法是政治的一个方面,两者从来没分开过。”刘法官认为:“法律问题与现实问题你需要加以考量,作为‘律师’和作为“‘决策者’的身份不同,什么是众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什么是可以掌握并改变的现实。‘应然’和‘实然’需要加以区分。”徐宏大使讲道:“实际上,各国都将国际法作为推进自己外交政策的工具,而并不是单纯讲法条,每一个主张、判断之后实际上都代表着巨大的国家利益。”


中国驻荷兰大使徐宏与团队成员代表亲切合影


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其中的要义一致: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国际法总是与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法条可能不单纯是一个法律条文,行为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法律行为。对于国际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其行为也与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也不能单单从法律角度去分析,而是应多方考量综合判断。


交流所得已是收获满满,而从交流者身上亦能有所启发。薛法官、刘法官、徐大使不同职业角色的转换以及各国际组织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都可以从中看到一种“世界公民”的品质。我们敬慕他们能实现民族情怀与国际施展的结合,既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形象,又能跳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用国际视野、世界公民的态度处理问题。作为外交人员工作时能站稳立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法官时能不偏不倚,保证公正。角色有所转换,职业要求有所不同,而初心未改。


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外交活动与国际法的不同。外交活动要求我们坚定地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但由于国际法院案件的处理往往涉及一国甚至多国重大利益,这就要求国际法院的法官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忘却”自己的国籍,而仅仅以一个法官的身份去处理问题。国际法院的答疑手册上有这么一句话:“国际法院的大法官一旦当选,就不再代表他们各自的政府,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保证绝对公正。”而史久镛先生在当选国际法院法官时表态:“我在国际法院的惟一身份就是法官,我的法律信仰就是按照现行的国际法从事审判。”这种根据职业操守不偏不倚的公正精神,极为让人敬佩。刘法官如是说:“大家都以为庭审审的是被告,孰知审的其实是法官。一个案件宣判了,被告得到了应有的判决,结束了。而法官则在多少年后也会仍会被社会各界讨论,接受着社会眼光的质询和‘拷问’。举个例子,国际层面的法院一个判决一出,往往第二天就会被海牙学国际法的老师和学生用来研习,在这种情况下,法官怎能不审慎,怎能不时刻‘拷问’自己的心是否做到客观公正。”


前南刑庭刘大群法官及其夫人杨力军教授

与团队成员赛后合影


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站稳立场,胸怀多元。这些前辈的精神品质也启发吾辈青年奋发向上,成为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有民族情怀的国际人。世界公民的要义,可能不在于掌握多少门外语,也不在于走过多少个国家。机械翻译是交流,入脑入心亦是交流;走马观花是看世界,有感而有所行动亦是看世界。技与艺往往是敲门砖,而真正的高度应是“道”,真正的行万里路应是“行路心亦有所悟”。坚持大道至简,拥有并保持一颗原始的好奇心和同情、同理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既能坚持学习所需技能,又在思想上常悟常新。既拥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怀世界的理想主义精神,又有踏实苦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奉献精神。这样,才算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吧。


(三)比赛败北,无缘决赛


回归本次海牙之行的核心任务——比赛。最后的比赛结果是和我们同组的另外两支赛队都出线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赛队是最后的冠亚军,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并不觉得初赛那场比赛我们打的差。


在之后找机会与评委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作为参赛队员、或者说作为学生所关注的重点与评委完全不同。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比赛形式上所呈现出的形式,比如能否脱稿陈述、被提问时能否迅速反应、表达是否流利、口齿清晰等等。但评委关注的重点是回答是否切中要点,组织论点是否扬长避短、所引用的案例是否已经吃透、有无断章取义等等,而这些可能是我们在平时训练过程之中没有足够重视的部分。


在初赛中,我们感受到在回答问题时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回答不够直截了当,反而过分迂回,或是提前铺垫了过多无关陈述。比如评委当场提问“检方认为不分青红皂白的,且在夜间闯入他人家中进行搜查不属于对隐私权的侵犯,那检方能否能举出一种你认为是侵犯隐私权的情形?”我方赛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候出现了很明显的答非所问:“无证搜查可能是侵犯隐私权的一个要件,本案中虽然没有国内法的依据,但斯国作为罗马规约的缔约国对被告家中进行搜查也并不违反比例原则。至于何种情况下侵犯隐私权,检方认为是在无证搜查并且违反比例原则,或者对被告的人身进行一定限制可能会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而实际上评委只想听到最后一句话,其他内容在评委看来可能无关重点或是废话过多。


另外,评委对我们的另一个评价是“法律研究没有做到位”,或者是“push so hard”。在某些问题上,是可以,或者是应该进行适当退步的,如果一味强词夺理,会让评委怀疑你对于问题的研究程度。在斯国警方不分青红皂白的搜查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上,我们的立场修改了很多次,但很不幸的是我们最终的立场是本场评委所不认同的。我们认为,虽然在卢班加案中法庭认为这样的搜查是侵犯隐私权的,但该案的被搜查主体是案件相关人,而本案的被搜查主体是被告,对于被告的权利限制应该高于案件相关人,因此两案不能等同视之。但实际结果显示,评委并不认同我们这种“过度解读”;他们认为理解案件一方面要基于案件本身,另一方面也需要符合常理。可能由于缺乏类似的比赛经验,我们赛队就自行理解并陈述,以至于出现了问题。


赛后参赛队员与评委法官合影留念


(四)决赛:见贤思齐


决赛阶段的三支赛队在ICC法庭里面进行比赛,而未晋级赛队可以在二楼的席位通过耳机和屏幕进行旁听。


国际刑事法院


三支决赛赛队都很强,在第一场与我们对阵的中南大学在两场比赛后也成长许多。最明显的是,在与我们PK时,这位选手的反驳发言虽然内容很好、针针见血,但是呈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而我们了解到在模拟法庭比赛中,尤其是这种对抗性不强的模拟法庭比赛,参赛队伍应当需要向评委表现出“谦逊”,不是非要据理力争将对方驳倒,而是要说服评委倾向己方观点。在决赛场上,中南大学的这位选手不仅保持了出色的发言质量,在一开始即提出对方陈述中的两个法律错误和一个逻辑错误,又对己方观点进行了令人赞叹的论述,还改变了发言风格,其语调柔和却坚定。


决赛现场直播画面


另外我们认为很值得学习的是吉林大学的政府方选手。虽然评委可能不看重是否脱稿,但我们依旧认为脱稿会更利于眼神交流,也是对于比赛认真准备的体现。而决赛中只有吉林大学的选手全程脱稿,且在同声传译需要语速很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非常好的把握住节奏。而且这位选手在陈述中一直面带微笑,谦逊而胸有成竹,从发言姿态到内容展现上都令人佩服。


决赛现场直播画面


获奖证书


04

反思:是开始,不是结束


去海牙之前,无论是晓亮老师,还是北京赛认识的师兄师姐,都跟我们说“去海牙好好玩”、“要多玩”;甚至一轮跪后,师兄开玩笑说“这样就可以好好玩了”。当时我们不以为意,满心里都是比赛、拿奖,要坐在ICC里打最后的决赛。但不得不承认,各式各样的活动远比比赛本身有意义的多。参加以“国际法方法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看各路大神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听他们从最基础的国际法是什么,讲到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讲到中国与国际法,我们激情澎湃,自觉只是一粒渺小至极的尘埃,从学识到眼界再到个人能力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此外,我们和黎巴嫩特别问题法庭检察官共进午餐,了解到进国际组织工作这一从未想过的就业方向,认识了来自上海交大、东吴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新朋友;参观ICC,听检察官介绍ICC的运作方式、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听教育部孟参赞介绍荷兰的教育情况,介绍留学项目;参加“亚太正义论坛”,看着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因为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探讨前沿问题,探索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我们还因为一轮跪那天哭的太惨,意外得到了和刘大群法官聊天的机会(写书状的时候参考资料就是刘法官的著书,能在海牙和刘法官面对面聊天,有一种小粉丝见偶像的感觉)。那个下午,和刘法官聊了很久很久,真的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尤其是刘大群法官提出法科学习的几个要素:reading researching thinking writing speaking,令我们醍醐灌顶,好像原本在摸黑前行的路上见到阳光。说句实话,做了四年法科生,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期末考试时化身背书和刷题机器,参加各种模拟法庭比赛、实习、科研训练……所有东西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上去什么都干了,但实际上哪一样都没干好。和刘法官的交流让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我们也为刘法官的个人魅力深深折服。我想,能做刘法官的学生是是件特别幸运,也特别开心的事情。(刘法官是法大的客座教授,所以法大的同学们有福了)


但与其回避失败,倒不如直面问题所在。对于我们六个人来说,此次比赛的结束,意味着我们未来参加其他比赛的开始,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前进。书状是我们做的最不好的地方,无论是从行文逻辑,还是用词用句,或是引证方面与优秀书状的差距都太大。赛后我们找来了诸如北师大、上海政法学院的最佳书状来看,其行文流畅程度、用词贴切规范程度、引证文献丰富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以最佳书状为参考,回顾文书写作期间备赛状态,针对文书写作方面,我们分享经验如下:


(一)态度端正


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重中之重。个人认为,文书写作环节的失败,与我们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比赛以来我们都把问题拖到ddl才做好,制定好时间表却永远无法按时完成,说好的案例分析研讨永远提不上日程,每日总结也没有落到实处。可能也是我们很久很久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了,稍微动动脑子就觉得累得不行,完成初稿就觉得所有任务都完成了。连最后完成书状,坦白来说,也是在远程教练陈画婳师姐的督促下硬被“逼上梁山”,交了份还算完整、还算能看过眼的书状。态度是一切的根基,没有好的态度,能力再出众,天赋再异禀,都是扯淡。所以啊,备赛千万条,态度第一条,没有好态度,天天两行泪。


(二)文献检索要下功夫


北师大的书状用了200多个脚注,上政、上财、华政等高校的脚注也有100多个。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找出那么多有用的东西的(所以得向人家好好学习);我们只知道,通过他们的脚注我们扒出了很多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当然也从来没有用过的东西。通过他们的脚注,我们才知道,联合国居然还有个这样的决议,本巴案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拿来用。一个案例,我们只是看到有句话有用就直接摘抄;而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个案件和本案有什么关系,在所不问。评审书状的都是一流的学者、专家,我们那点小把戏一看就透。要想书状环节出彩,文献检索一定做好,这是书状论点最有利的支撑,也可以说是整份书状的核心。到底做过多少研究,到底对案子吃的多透,参赛团队的底气就隐藏在字里行间。


(三)逻辑要理顺


这一点无论是文书写作,还是庭辩都很重要,清晰明朗的逻辑可以让人一下就抓住重点;毕竟一份书状将近一万字,逻辑混乱的话真的是让人毫无阅读兴趣。其实,无论是书状还是庭辩,都是在讲一个故事,运用所检索的各类支撑材料讲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故事,而逻辑就是引领评委进入所搭建的故事王国的道路。这条路到底是一马平川坦坦荡荡,还是杂草丛生一堆岔路,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


(四)用词用句规范有感染力,直击人心


其实最后这一点跟法律没多大关系,所考验的是语文水平;而且速成难,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估计得回小学重造,所以提出来也只是希望大家可以重视,平时多注意一点。例如,上交的辩方在书状中论述人道主义干涉符合《联合国宪章》时写道:“为了与《宪章》的宗旨保持一致,对该禁止本身应该进行限缩解释,……根据条约解释的一般规则,……其第2(4)条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此外,条约应根据其目的与宗旨进行解释……因此,对宪章的解读必须与其宗旨,尤其是其促进、保护人权的宗旨相一致。”(只摘抄个框架,毕竟不是自己的书状……)逻辑清晰,用语简练,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意思。而我们就会:“《联合国宪章》第 2(4)条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但自《宪章》创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辩论这一义务的实现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可能会初于自身政治利益考而出现僵局,这将妨碍安理会充分行使其权利并授权采取必要行动以制止违反其决议的行为,可仅仅因为安理会中某一个强大国家反复无常行使否决权的特殊利益,而将人权置于破坏之下显然不合理。本案中,从布拉沃斯进口了大量钴的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次都对阿斯帝普国提出的决议进行否决,而决议除该理事国外未收到其他反对票,恰好印证这一僵局带来的不合理之处。联合国的宗旨不仅仅限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和禁止使用武力,还包括对人权的保护。这种保护在出现侵犯人权的特殊情况下,应优先考虑。由此,《宪章》第 2(4)条所反映的禁止使用武力的强制性法规不能禁止强行人道主义干涉行为。”意思一样,都想说《宪章》第2(4)条不禁止人道主义干涉,但表述的简练程度、规范程度远不及上交,横向对比,高下立现。


05

感谢篇


按照国际惯例,接下来应该列一下感谢名录。要感谢的人真的特别特别多。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的所有人:


感谢远程教练陈画婳师姐的不断督促和鼓励,从最初撰写书状开始一直陪伴我们到比赛结束;


感谢晓亮老师帮我们模辩,不厌其烦叮嘱我们去海牙的各类注意事项,跟我们说“什么都不要,你们全须全尾回来就行”;


感谢晓峰老师在我们困难失意时总是站在我们身边,一句“老师心疼你们”足以让我们铭记终身;


感谢涛哥、玲露姐在我们最最最困难,即将因为资金问题没法去海牙,甚至已经向组委会递交退赛申请的时候,站了出来,给我们资金支持,告诉我们“钱不是问题,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不仅对于安大来说是第一次,对于整个安徽法学界来说也是第一次,我们不希望你们居然因为钱的问题而放弃。拿不拿奖没关系,我们只要你们去开开眼界,多学习,就够了”;


感谢冷新宇老师、顾泱师兄的赛前指导,让我们临比赛前又最后一次“抱了佛脚”;


感谢“刀子嘴豆腐心”的我们的辅导员唐老师一边说“合肥南站有什么刺激的,不用跟我汇报”,一边悄咪咪叮嘱我们注意安全;


感谢翟书记、王娜老师为了我们顶住各方压力,四处奔波,跟我们说“再试最后一次”,始终都没有放弃。


最后,要感谢ICC,感谢组委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平台,也感恩一路遇见的所有人,ICC中文赛是我们的起点,希望明年能有缘能在英文赛、vis moot、jessup再见。


ICC bye~


06

结语:团队力量,我们不散


一群人一起努力做一件事,是一个让人享受的过程,而且这次团队合作更是超越了最美好的想象。当然,艰辛程度也超越了想象。从组建团队到海牙赛段这七八个月来,大家不知花了多少个24小时闭关备赛。当初我们在思考书状写作的时候,当然没想那么远,只想着把当下把握好。现在看来,当初那种不顾结果,不带强烈目的性的求知过程,只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心态,是非常美好的,反而创造了不在预设范围内的惊喜。如果说海牙之行因短暂而璀璨,像雨后彩虹一样令人倍感欣喜振奋,那么前期积累和准备的时光就像蓝天白云,看似稀松平常却深深融入时光碎片里,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前期准备比较辛苦,海牙之行那些天,我们一上飞机就睡觉,仿佛成为了大家的暗号。围在一块啃土耳其烤肉卷的午餐,飙不尽的方言、吃不完的泡面,三人挤在一张床上睡(为了节约花销,我们“人肉”带去海牙40袋方便面,团队5个女孩子,其中3个女孩子挤一个房间就可以少开一间房了,毕竟国外住宿确实不便宜……),这些日子你们还记得吗?


回溯到开始才猛然发现,团队合作与单打独斗就是不一样。在团队里,“我们同欢乐,我们共感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在这里,快乐被放大,痛苦被稀释。放声笑过、肆意哭过,都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那些队友之间才懂的梗、才聊得来的话题,想起来便让人会心一笑。之前老师上课说过一句非洲谚语,“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独行快,众行远”)。之前只能大略明白意思,但是经历了这七八个月,我们才从生活里真正明白了它。那些所谓的成功或失败,那些惊喜和眼泪,最后只会成为一个个词语;而那段大家一起共度的时光,才是最美、最动人的,是多少年后想起来仍铭记于心的,在这段时光中相互陪伴的彼此,是最值得珍惜的。“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而凤凰花开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以后大家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呀,那么多少年后回想起当初的我们,是不是会感叹稚嫩的我们是如此有激情活力,是不是会怀念这段时光呢,是不是会想起这些老友呢?



团队6人成员中有5个“毕业狗”,今年九月将分别到复旦、武大、法大、华政和外交学院开启研究生学习生活,在此,我们也祝团队中唯一的学妹(其实大家更爱称“学弟”)接下来法考和考研逢考必过!


推荐阅读

你想参加的各类模拟法庭竞赛都在这学法律的我第一次诉讼维权:因为三块钱
关于辩论赛,听听资深老师怎么说?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金钟罩

本期编辑 ✎ 戴怡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